公益传播就是“让连接产生美好!”
公益组织如何利用传播手段树立自己的公益品牌,如何做好微信公众号,如何吸引公众参与公益活动,形成良好互动,引发社会关注……没有听过的伙伴,动动手指,点击下面视频,涨知识啦。让美好与人发生连接!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o05117xs20w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(建议在WiFi环境下收听)
课程介绍
课程主要围绕:公益组织为什么要做传播、传播的三个过程、什么是好的传播,顾老师结合案例,讲授了公众号的运营技巧。
主讲嘉宾——顾正品
国家中级社工师,二级心理咨询师,深圳社工首批中级督导,香港“正面文化”执行师,广西科技大学兼职讲师,“社工客”创始人,“社工客廰”计划发起人。
以上信息由“芬芳共成长”项目负责人提供。
来自:天津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
附图文版
公益传播这个主题最近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了,也许是公益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议题吧。公益不像商业,有很多节操和底线需要坚守,所以做公益传播很多时候像戴着铁镣在跳舞。特别是做社工的,工作操守有“保密原则”,也许做了很多事情,但不能说。可以说的时候,又不能把它说好。所以作为社工出身,想写这个主题挺久了,一直没有提笔。一是这个主题挺大的,不好写;二是自己非传播学出身,不好班门弄斧。所以以下的文字仅代表个人的兴趣爱好,或者是经验分享,感谢捧场~
首先,先说说什么是传播?
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。信息是传播的内容。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,是人与人之间、人与社会之间,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、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。
(来自:百度百科)
“传播”顾名思义,包括“传”和“播”,即传送与散播。
(图片来自百度)
这是传送,所以“传”更多强调一对一的关系。派宣传单式的传统宣传方式就是这种“一对一”的形式。
(图片来自百度)
这是散播,所以“播”更多强调一对多,或者多对多的关系。互联网式传播是“多对多”互动的形式。
那么,公益机构为什么要做传播?
传播的意义在于连接,透过各种媒介,把信息连接到人。而公益机构或公益项目的服务,大多数也是连接,是人与人的连接,或者是人与物的连接。
(图片来自百度)
比如免费午餐,是提供人与物连接的服务,帮助中国儿童免于饥饿,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。
(图片来自百度)
比如社工机构,大多数是做人与人连接的服务。为服务对象提供压力缓解,情绪疏导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服务。
随着服务的拓展,在不同的空间与时间满足不同的服务对象,传统的服务形式鞭长莫及,这时,需要不同的媒介,实现各种连接。传播媒介有:报纸、书刊、广播、电视,还有现在的互联网等。
(图片来自百度)
比如,小明是一名工厂流水线工人,平时都在流水线上工作,根本没有时间参与活动,而在他下班回到宿舍,临睡前他可以看一下微信,了解一下与他相密切的信息。
公益传播的过程,不仅是服务信息的传送,同时也是团队文化,机构使命与价值观的输出。
大概经历三个环节:
第一个环节是“团队领袖”向“团队成员”传播的过程,这时要做的是,团队统一口径,促进自我认同,营造团队文化。比如“壹基金”的理念与口号,发起人李连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第二个环节是“团队成员”向“直接受众”传播的过程,这时要做的是,我们的服务是让服务对象连口称赞的,同时是解决痛点,满足需求的。比如,台湾慈济工作人员的服务让人十分满意,令人称赞。
第三个环节是“直接受众”向“间接受众”传播的过程,如果服务做得好,它就会自然传播,口口相传的。比如,王童鞋参加了“社工客”举办的活动,觉得十分有趣,她可能回去跟自己的闺蜜讲,“社工客”的活动好得不要不要的,下次我们一起去参加吧。
为了各位小伙伴直观了解,品画了个图,叫作公益传播“品”字诀,你懂得~
还有,提一提“病毒式传播”。病毒式传播是通过公众的积极参与和人际网络,让传播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,信息被快速复制传向数以万计、数以百万计的受众。它会呈现一个“几何倍数”的传播速度,影响效果难以估计的,就像前段时间的“冰桶挑战”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(图片来自百度)
病毒是这样复制
(图片来自百度)
病毒式传播
最后,谈谈什么是好的公益传播?
你觉得什么才是好的公益传播呢?是高颜值的?还是高逼格的?是感动心弦的?还是触目惊心的?其实品也没有明确的答案,但依个人理解,好的公益传播应该包含以下几点:
没有最好,适合就好
什么是合适的呢?这要回到服务对象身上寻找了,他们有什么喜好?有什么需求?适合他们的就是好的。记得有一次品在做外展宣传,把一张服务宣传单递给一名外来工,他看后说了一句:“你给的正是我想要的!”他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反思:公益传播与公益服务一样,没有最好,合适就好。
(图片来自百度)
左边的海报设计高逼格,高冷有范,适合都市白领,文艺青年等。右边的传单简直是5毛钱的排版,给人感觉是低廉实用,接地气,适合外来工低收入人群。如果两个不同传播风格弄错了对象,效果是适得其反的。
这是一个我们容易陷入的误区,做服务或者做传播,我们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,认为这样就是最好的,而真相往往并非如此。我们需要更多的代入感,同理心,多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,才能做好服务,做好传播。
好的公益传播是善意的
无论是什么设计风格或传播手法,是温文尔雅,还是触目惊心?是严肃认真,还是诙谐幽默?公益传播的出发点应该都是善意的,它表达着设计方一个公益的诉求:在提倡什么?在警醒什么?在反对什么?在提倡好东西继续弘扬,在警醒危险正在逼近,在反对罪恶的发生。所以,公益传播的意义在于引起二次正面影响,而非二次负面伤害。
(图片来自百度)
好的传播也看颜值,但不花俏
人获取信息的渠道70%来自于视觉,所以视觉效果对于传播十分重要,人总不会拒绝美的东西。视觉设计需要考虑两个元素,一是构图,二是色彩。
构图有很多形式:水平式(安定有力感);垂直式(严肃端庄);S形(优雅有变化);三角形(正三角较空,锐角刺激);长方形(人工化有较强和谐感);圆形(饱和有张力);辐射(有纵深感);中心式(主体明确,效果强烈);渐次式(有韵律感);散点式(有受边框约束,自由可向外发展)……总之一句话,构图或者排版就是让人看起来有章法,不凌乱。这个大家可以多看别人优秀的作品,多学习便可。
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“黄金分割比例”,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,被认为是建筑和艺术中最理想的比例。例如“蒙娜丽莎的微笑”
(图片来自百度)
色彩也有冷暖,轻重,软硬之分。公益服务为了凸显亲和性,一般会取暖色调,轻色调,软色调。
(图片来自百度)
在设计中,还有一个流传的“色彩不过三”原则,也即是在一个设计版面里,色彩选择不要超过三种,否则就会花俏凌乱,重点无法突出。
(图片来自百度)
版面色彩太多,容易让人眼花缭乱
新媒体是好,但不需要神化
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新概念,是基于电脑、手机、数字电视机等终端的媒体形态。目前公益传播中用得比较的是微博、微信以及H5技术软件等。特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新媒体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便捷,可以让我们的服务跨越时空的限制,在互联网上构建一个互动空间。不过新媒体其实就是一个工具,让我们连接服务对象的工具,正确对待,合理使用即可。
好的传播本身就是服务
服务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先有服务,再有传播。不然没有内容,如何传播呢?所以不能本末倒置了。也许有朋友会问,我们项目刚刚起步,还没开展服务,但也许做一些推广工作。难道不能进行传播工作吗?这就回到了一个观点“好的传播本身就是服务”。我们需要把每一次传播当作成一次服务,传播过程中,不仅是向服务对象传递活动预告或活动简讯,还应该有服务内容。
例如,某个青工服务机构刚刚做完一场“青工减压活动”,他们想通过自媒体(微信公共号)推广一下。
方案一:取标题《青工减压活动顺利结束》,正文内容就是介绍活动现场的情况。
方案二:取标题《减压有10法,你学会了吗?》,正文内容除了介绍活动现场的情况,还附带“减压10法”的介绍。
如果你是读者,你选择看哪一个?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方案二,因为这里除了可以了解活动的情况,还可以额外收获减压的方法,让大家感觉到虽然没有去到现场活动,但也得到一些服务。
对于公众来说,大家都很忙,除非TA已是你的忠实fans,不然你的“活动顺利结束”和别人也许半毛钱关系都没有,别人没有义务去了解你做了什么,而是他们会问“这跟我有什么关系?”所以我们要寻求传播对象的最大公约数。例如上面例子,“减压方法”是传播对象的最大公约数。
服务本身就是最好的传播
最后,我们还是回到服务吧,把服务做好,它自然会传播。